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院活动 > 会议论坛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者:    发布日期:2018-12-01 21:59:00 阅读量:
     2018年11月24日-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主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海峡两岸多所研究机构、高校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和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值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之际,会议深入探讨了“一战”对于中国的影响及其相关历史内涵。

 
    11月24日上午9时,研讨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郭双林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朱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研究员、著名历史学者杨天石先生致辞。

     朱浒教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向与会学者的拨冗莅会表示热烈欢迎,对他们一直以来给予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学科开展“双一流建设”以来,历史学院大力发展以北京政府时期为主体的民国史研究,以期实现清史-民国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研究方向的贯通,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人大史学的比较优势。他介绍说,举办此次会议的动机,是希望从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结合视角出发,围绕着“一战与中国的国际契机”和“一战与中国的道路选择”等主题,增强学界对民国初期社会变迁的整体关注度,也希望与会学者能够在会议中围绕这些主题畅所欲言、广泛交流,碰撞出更多真知灼见。王建朗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内政外交和国际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回望一战后百年来中国发展道路的起伏波折,以及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著名历史学者杨天石先生在致辞中,探讨了“孙中山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对孙中山反对段祺瑞政府参战的原因及战后利用外资发展实业的设想作出了新的历史阐释。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由马克锋教授主持。郭双林教授做了题为《论欧事研究会的“一战”研究》的报告。他指出欧事研究会并非是“假借世运,掩饰内讧”,它既反袁,也研究“欧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该会成员就认识到这是一场蔓延欧、亚、非、澳多洲的“世界空前之大战争”。他们对战争爆发的原因、战局的发展、各交战国的财政状况作了细致分析和准确预测。日本对德国宣战后,该会成员又围绕日本为何参战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欧事研究会成员围绕“一战”问题形成的许多认识,不仅对当时国人认识世界局势有莫大的帮助,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形势也有借鉴意义。

     香港大学历史系徐国琦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亚洲共有的历史》。他认为,“一战”的发生及导致的一系列国际秩序的变化是亚洲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里程碑和转折点。亚洲各国尽管历史各异,但一战无疑成为影响亚洲历史命运极其深远的一段共有的历史。徐教授以“共有历史”透视亚洲与“一战”的关系,描述和分析了亚洲与世界接轨及参与重建西方文明的历史。他指出二者间的密切关系是亚洲史乃至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

 
    四川大学历史系杨天宏教授的报告题为《近代国人对苏俄的认知及其变化  基于民国时期民意调查的分析(1922-1932)》。他指出,近代国人对苏俄的爱恨情仇,在同期大量民意调查统计数据中有清晰的反映。民意是对中苏关系历史与现状的反馈,又直接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变化发展。研究历史须坚持历史主义立场。对曾经做出对俄关系重大决策的历史当事人,不宜以历史学者的后见之明随意臧贬,而应出以“同情的了解”。

     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系唐启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一战期间中国的外交策略:从“联英制日”到“联美制日”》。他认为,中国为对抗日本独霸东亚,外交策略上历经了“联英制日”、“亲日”到“联美制日”的演变,显示了当时中国外交的诸多特色。“一战”期间的中国外交,与世界外交及东亚外交密切相关联,中国外交策略有其主动的一面,也有其长远的效果,可作为考察近代中国外交特色的重要案例。

     山东青岛“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刘兆民馆长做了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青岛》的报告,阐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青岛的历史关联,介绍了“一战”遗址的现状以及永久性海防炮台、永久性陆防炮台、步兵堡垒等遗迹的相关保护工作。

     24日下午至25日上午,会议分为两个会场分别进行了三个单元的学术研讨。第一会场由徐国琦教授等三位专家学者主持,李恭忠教授等六位专家学者评议,研讨了题为《段祺瑞、日本与中国参加“一战”问题研究》、《论北京政府的对德宣战  基于英国外交档案的考察》、《“一战”期间及战后北京政府对德侨财产的处置》等十二篇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的文章。第二会场由欧阳哲生教授等三位专家学者主持,邹小站教授等六位专家学者评议,研讨了题为《试论“一战”前后国人的崇美情结及其原因》、《救亡与启蒙的变奏: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心路历程》、《陆兴祺《解决藏事说贴》与藏事会议》等涉及思想、文化、社会变迁等内容的十二篇与会论文。

 
    在圆满完成各分会场讨论后,25日上午11时,大会闭幕。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续添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李恭忠教授、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分别就第一、第二分会场讨论情况作了总结。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俞祖华教授、中国社科院近史所青年学者彭鹏、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青年学者张以诺、香港大学历史系徐国琦教授分别发表了会议感言。最后,郭双林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对本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参会论文内容扎实、选题新颖,反映出近现代史研究的某些新动向;会议研讨热烈、评议细致,十分具有启发意义。本会的重要意义在于重新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这个命题,希望以此为起点,重新思考民国由此展开的历史选择和前进道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