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江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原文来源】《历史研究》(津)2015年第6期
【摘要】厦门海后滩案缘于光绪四年海后滩章程中英文本含义的歧义,英方不顾厦门官**,强行将其并入租界,最终引发旷日持久的抵制风潮。厦门公民会利用地域乡情及闽籍华侨所具有的地方性与国际化特点,使海后滩案从局限于厦门的地方悬案转为海内外闽籍华人关注的重要事件。福建地方当局的默许与支持,为该组织的运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空间。英方初始并未将英商经济利益置于首位,基于传统的条约体制思维,采取强硬立场,忽视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太古洋行遭受严重经济损失,尤其是香港海员大罢工的爆发迫使英方改从现实利益出发,以海后滩权益的让步,换取风潮的终结。北洋外交部初期对海后滩案的漠视与不作为,使得该案悬而不决,此后在民众压力下被迫介入海案交涉,但其在国际外交与国内权威的弱势态势,使其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由此亦可窥知北洋外交所具有的局限性与缺陷。
【关键词】厦门; 海后滩案; 厦门公民会; 中英交涉;
原文点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