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方面研究,还可见颜浩:《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1920-1928》一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陈鹏:《试论1928年迁都后北平人城市意识的新自觉》,《福建论坛》2012年第12期。
[3](美)董玥:《国家视角与本土文化 民国文学中的北京》,选自陈平原、王德威主编:《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9 268页。
[4]季剑青的《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1928-193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和李蕾的相关论文,对北平大学的文学教育与京派文学之关系的讨论,是少有的例外,可惜范围仍然有限;王建伟主编的《北京文化史》一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八章对“民国时期的北京文化”有较为成熟的宏观概括,其中第二节“现代大学的兴起与北京文化中心地位的强化”,略微涉及此一主题,不过相当简单,没有深入细化地展开讨论。
[5]李少兵:《1912 1937年北京城墙的变迁:城市角色、市民认知与文化存废》,《历史档案》2006年第3期。
[6]杜丽红:《制度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卫生》“导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9页。
[7]王煦此文,载王岗主编:《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2 81页。
[8](美)程为坤著,杨可译:《劳作的女人:20世纪初北京的城市空间和底层女性的日常生活》,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
[9]可参见习五一:《近代北京寺庙的类型结构解析》,《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张蕾蕾:《近代北京佛教社会生活史研究 以馆藏民国档案为中心的考察(1912-1949)》,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0](韩)朴赫淳:《近代北京胡同地方社会的演变》,载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6-85页。
[11]该书的英文版
Republican Beijing: The City and Its Histories出版于2003年。据作者在中文版后记交待,中文版并非直译,很多部分是用中文重写,对有些讨论进行了删节或扩展。
[12]徐鹤涛:《日常中的国家 晚清民国的北京小贩与城市管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5年第87期。
[13]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 以1927-1937年为范围》,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14]陈鹏:《试论1928年迁都对北京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王煦的《旧都新造:民国时期北平市政建设研究(1928-1937)》(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一书就从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论证了迁都后到抗战前恰恰是北平市政建设相对活跃和繁荣的一个时期。
[15]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该书初版于1994年,本次选编依据其2006年的修订版。
[16]唐小兵此文,选自许纪霖等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6-347页。
[17](美)史明正著,王业龙、周卫红译:《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 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8](美)史明正著,谢继华译:《从御花园到公园 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城市史研究》2005年第23辑。
[19]戴海斌:《中央公园与民初北京社会》,《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0]孙冬虎和王均新近出版的《民国北京(北平)城市形态与功能演变》(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一书,就由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与社会空间结构的双重变革,勾勒了北京城市功能及形态的近代演变。
[21]卢忠民:《也谈商业账簿与经济史研究 以近代旅京冀州商帮所营之万和成及其联号五金商铺账簿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4期。
[22](法)蓝克利、董晓萍:《北京成文厚个案研究 撰写北京商业史的资料、方法与初步结果》,载(法)蓝克利主编:《中国近现代行业文化研究:技艺和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功能》,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第319-347页。
[23]李少兵:《1927 1937年的北京娱乐文化 官方、民间因素与新时尚的形成》,《历史档案》2005年第
1期。
[24](美)林郁沁:《30年代北平的大众文化与媒体炒作 关于刘景桂情杀案》,载陈平原、王德威主编:《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9-284页。
[25]可见李微:《娱乐场所与市民生活 以近代北京电影院为主要考察对象》,《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陈庚:《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研究(1912-1937)》,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11年。较为宏观的研究,则可见袁熹:《近代北京的市民生活》,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26](美)程为坤著,杨可译:《劳作的女人:20世纪初北京的城市空间和底层女性的日常生活》,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
[27]马钊:《诱拐的命运:20世纪40年代北京的男女交际、传统礼教和法律原则》,载杨念群主编《新史学》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司法理念和社会观念:民国北平地区妇女“背夫潜逃”现象研究》,载林乾主编《法律史学评论》第1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28]许慧琦:《训政时期的北平女招待(1928-1937) 关于都市消费与女性职业的探讨》,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第48期。
[29]岳永逸:《近代都市社会的一个底边阶级 北京天桥艺人的来源、认同与译写》,《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30]邱国盛:《北京人力车夫研究》,《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杜丽红:《20世纪30年代北京人力车夫管理与救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杜丽红:《从被救济到抗争:重析1929年北京人力车夫暴乱》,《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1期等。
[31]邱志红:《现代律师的生成与境遇:以民国时期北京律师群体为中心的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丁芮:《管理北京:北洋政府时期京师警察厅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32]陈平原:《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33]有关此期北京的外文著述目录,可参见赵晓阳编译:《北京研究外文文献题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其中,甘博、步济时等人的学术著作,以及庄士敦、拉莫特等的一般记述性作品,已有不少被译成中文出版。黄兴涛主编、最近正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陆续推出的“外国人眼中的北京”译丛,就属于这一类,已出版拉莫特的《北京的尘土》,即将出版甘博的《北平的中国家庭怎样生活》等。德国学者恩斯特•柯德士著、王迎宪译的《闲置的皇城:20世纪30年代德国记者眼中的老北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一书,也是这方面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