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东杰 【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期刊】《学术月刊》2015年11期
【摘要】 现代汉语中的方言概念,并不是传统方言概念的简单延伸。从字面上看,这里存在着一个语义内缩过程:方言一词从包含甚广的方域性语言,成为同一语言分化而成的地方变体。实际上,这个概念是经由国语运动建立起来的,并最终服务于中国现代的民族国家建设。现代方言概念的成立,为中国语言学家们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各地汉人使用的语言,是否是汉语方言,抑或是不同语言?这个问题被认为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和国家的统一。因此,他们竭力论证,各地汉语同出一源,它们之间的区分只是方言的差异,绝非不同语言的区别。这是民国时期主流学界的看法。同时,也有一批左翼文化人出于与国民党政治斗争及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需要,更强调汉语方言的歧异性。但是,随着中共夺取政权步伐的加快,这些左翼文化人的态度也迅速转向强调汉语方言的同一性。这些现象表明,现代汉语方言概念和方言学的成立,是学理和政治协商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者们非常强调方言研究的"当代导向",这也是民族作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就本文关注的课题而言,历史和传统典籍所提供的支持是无可替代的,但前提是它从价值评判尺度变为一种服务于当代的"文化传统"。 更多还原
【关键词】 方言; 国语; 汉语; 民族国家建设;